歐盟是最早對中國提起反傾銷的地區(qū)。1979年歐盟就對中國的機械鬧鐘和糖精鈉提出了反傾銷指控,到1999年底,歐盟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已有80起。且1990年以后的調查占總數(shù)的70%以上,是西方國家中對我國進行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地區(qū)。20年來影響我國約10%的出口,損失在30億美元以上。我國已成為歐盟反傾銷措施的首要目標。
1999年歐盟對華的反傾銷更是變本加厲,1~10月共立案12起,超出歷年立案數(shù)量,涉及黃磷、中厚鋼板、馬鋼管件、14寸彩色顯像管、CD盒、自行車零部件等產(chǎn)品,總計價值近3億美元。
歐盟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部反傾銷法,這個法律的具體規(guī)定后來經(jīng)過多次修改。現(xiàn)行的法律是1996年生效的,目的是將世貿組織反傾銷協(xié)議中的基本規(guī)則納入歐盟的法律。這個法律稱為第384/96號條例。
歐盟的反傾銷法規(guī)定,在確定正常價值時,先得確定出口國是否為市場經(jīng)濟國家。如果不是,歐委會就會認為其國內價格不能作為確定正常價值的可靠依據(jù),而會采取其它的辦法。歐盟一直將我國視為非市場經(jīng)濟國家。因而歐委會在計算正常價值時往往使?quot;適當?shù)?第三國(替代國)的價格來確定價格和成本,這樣計算出來的結果嚴重脫離我國實際,對我國廠家十分不公平。從1998年7月1日開始,這一態(tài)度有了變化。在涉及我國和俄羅斯的反傾銷調查中,歐委會不再必然認為非市場經(jīng)濟待遇是適當?shù)摹@硎聲?05/99號條例規(guī)定,如果涉及反傾銷調查的公司能夠證明他們是在市場經(jīng)濟條件下經(jīng)營的,應當使用出口國的國內價格和成本來確定正常價值。
歐盟反傾銷法還規(guī)定,反傾銷稅的征收必須符合共同體的利益。因此,即使歐委會作出傾銷和損害都存在的裁決,但如果歐委會認為征稅不符合共同體的利益,那么它仍有可能不采取任何措施。例如,在對我國的松香案中,歐委會認為征稅對松香用戶的負面作用超過了給歐盟工業(yè)帶來的利益,因而沒有采取任何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