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世紀的世界一直生活在對能源枯竭的焦慮之中,能源危機被視為人類最重大的生存危機之一,成為政界、學界、產(chǎn)業(yè)界研究避免的熱門議題。石油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,其價值更是被賦予了戰(zhàn)略性的地位。然而,卻自去年六月末以來,國際油價卻上演空中跳水,并一路跌跌不休,至今已跌幅過半。
還在去年年初的時候,評論家仍在分析說,世界將長期生活在高油價陰影的籠罩之下,油價的長期變化趨勢只能是上漲。但是突然之間,市場就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,廉價的石油充溢整個市場,其引起的一系列“多米諾骨牌”效應不僅改變了百姓們的生活,還改變了行業(yè)與產(chǎn)業(yè)的布局甚至影響到了世界的政治形勢格局。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跌的油價究竟讓誰歡喜讓誰愁。
出口國“哭瞎” 進口國“竊喜”?
本輪油價的波動,反映了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:包括數(shù)年來石油供應突增和需求突降、世界部分地區(qū)地緣政治風險消退、石油輸出國組織政策目標的重大改變和美元升值等。雖然推動近期油價大跌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仍不明朗,但市場供需的預期轉變顯然起了主導作用。
針對油價持續(xù)走低的影響,對于許多石油進口國例如中國、印度、日本、韓國等來說,都有助于促進增長和降低通脹,減輕外部及財政壓力;另一方面,油價走弱對于主要石油輸出國則構成了嚴重挑戰(zhàn),俄羅斯、沙特阿拉伯、委內瑞拉、伊朗等國家都將遭受增長前景和財政收支狀況趨弱的不利影響。
今年以來,在美國頁巖油氣革命的推動下,石油供給出現(xiàn)了出人意料的增長,但伴隨著全球經(jīng)濟的低迷,以及入冬的影響,石油需求也萎靡不振。
2014年11月底,OPEC決定維持每日3000萬桶的配額上限,不減產(chǎn)的結果雪上加霜,直接造成了油價在12月的又一輪加速下跌。但分析人士認為,油價變化也可能帶有自發(fā)的趨穩(wěn)機制,地緣政治因素仍存在不確定性,能源供需格局達到新的平衡點,都可能導致未來油價在觸及底線之后產(chǎn)生反彈。
新能源“叫苦” 航空公司“樂翻”?
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使部分石油生產(chǎn)商陷入了兩難境地。因為,即使油價跌到低點,受制于之前加大產(chǎn)能的高額投入與債務壓力,這些廠商還是必須維持勘探開采原油。
與油企相似,隨著油價的持續(xù)走低,煤化工產(chǎn)品的盈利空間急劇縮小。分析師表示,原油價格跌至70美元/桶下方時,這已是煤制油、煤制烯烴等項目的盈虧點。而如今的價格更是讓煤化工項目已陷入困境。更進一步,新能源汽車、光伏發(fā)電等產(chǎn)業(yè)亦承受較大的成本競爭壓力。
然而,相對于油企等行業(yè)的“一籌莫展”,油價的暴跌卻使得各大航空公司“喜上眉梢”。
受利好刺激作用,各國多只航空股強勢“起飛”。有分析師稱,當油價在跌至64美元/桶以下時,航空煤油出廠價將低于4140元/噸,燃油附加費將免于收取;當油價低于64美元/桶時,產(chǎn)生的部分收益也將由航空公司100%享受,業(yè)績將會大增。
而到目前為止,油價仍然持續(xù)下調,這在一定程度上既降低了運營成本,又刺激了下游消費的積極性。
百姓負擔“減壓” 環(huán)境保護“承壓”?
過去的一年,私家車主無疑是最幸福的。“低油價就是任性!”成為很多私家車主心情的真實寫照。自國際油價去年6月底以來,國內油價也迎來了史無前例的“十二連跌”。
在過去“十一連跌”的過程中,國內汽油累計下調2205元/噸,柴油累計下調2355元/噸,折合汽油每升下降了1.54元/升,柴油下降了1.89元/升。根據(jù)測算,油價的下跌為私家車月度油耗成本累計下降了269元左右,而貨運重卡月度油耗成本累計下降了8010元左右。
有專家表示,跌跌不休的油價對老百姓的生活是利好的,直接影響老百姓的是降低了生活成本,主要體現(xiàn)在交通方面。而與石油相關的商品,如衣服或以石油為原料的化學產(chǎn)品等商品短時間內價格不會受到太大波動,因為需要一定的時間。
盡管油價連跌讓百姓們樂的合不攏嘴,但是環(huán)境惡化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于頂?shù)默F(xiàn)實卻無法忘卻,霧霾的陰影依舊時時籠罩。目前,我國能源消耗量占全球比重已達22.4%,單位GDP能源消耗更是達到美國的3.3倍,日本7倍。其中對能源的對外依存度高達60%,在資源短缺,保護環(huán)境的壓力之下,利用稅收的杠桿作用進行能源消費調節(jié)體現(xiàn)了調控的良苦用心。
12日,在成品油價下跌的同時,燃油稅也第三次進行了上調。
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對此表示,油價降和調整消費稅沒有必然聯(lián)系,調整主要和國內兩大問題聯(lián)系在一起,第一個問題是環(huán)境問題,第二個問題是能源問題。雖然上調燃油稅可能會帶來一定的社會風險,但是這種風險我們也不得不去面對。